首页 ==> 一大堆书 ==> 查看信息 |
![]() 书名:德国黑啤与百慕大洋葱:十三篇未结集短篇小说(译文经典) 作者:[美]约翰·契弗 译者:郭国良 陈睿文 出版社: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:2015-04 ISBN:9787532768622 这不是我读到的约翰·契弗的第一部合集,但眼下正好读到这里,就从此开始记录吧。我不是在广泛地收集待读书目的过程中遇见他的,也不是搜索“短篇小说”或者在某个短篇小说集清单中找到他的。我一定是在哪位作家的文学评论中见到他的,要么是译者或编者前言中罗列出的,至少也是在他人作品下的评价中由读者提起的,具体情形我搞混了,但印象中他是一位优秀到足以被同行赞扬、被读者推介的作者,若不读一读就吃亏了。 那部合集好像挺全的,还有一部《绿阴山强盗》则规模较小且无新篇,而这一部确乎然绝无重复。这两部译方并不同,但都通顺,而且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致的,所以都可用。 我最先读的是瑞士雪山那篇,接着是窃听收音机那篇,然后一口气这三篇,印象的确十分一致。我觉得他不像我偏见中的美国作家,更不像我偏见中的男性作家,中欧女作家?我知道我想起了谁,到她那里我会再提起的。这一致的印象就是很美,有一种脱离了具体剧情的唯美感,就好像美才是首要的,是人类喜怒哀乐的刀叉杯盏摆放于其上的手工蕾丝桌布,桌布下面是什么,我暂时还不知道。我并没有一字一句地认真读行文,甚至与我通常的阅读习惯相比可谓行事草率,所以这种美感并非来自遣词造句,也就是说不太能归功于译者。这种美感令我对剧情走向常常有了误判,好比一幅画作,笔触柔和顺滑,色泽雅致谐和,让人感觉悦目,想要装饰在客厅里,却可以不去考虑画中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场景,怎样的情节,那也许并不令人赏心。但是揭示真相,也就是结局的时候,我并不感觉幻灭或破碎,绝对不是哥特美,无论是德式哥特还是美式哥特,是一种冷冽的美,与恰到好处的剧情彼此契合,冰的湖面或冰的远山,或盛夏里冰制的玻璃窗口,并非由于传递冷气所以知道那是冰,只是因为太透明、太坚硬,不可能是别的什么。 另一点令我感觉阅读顺畅而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对女性心理的把握,我一直怀疑男性作家究竟能够做到这一点吗?我完全无法理解文艺作品中的男性(现实中的男性我压根不想去理解),当他们(特指文艺作品中虚拟的男性)表现出人类普遍的特质时,我能够很好地理解并有所感想,只不过由于具体情节的设定,展示这些人类普遍特质的行动归结于某一个特定的男性或女性,然而当男人表现得像个男人时,对我来说,他们就只是惹人厌烦的背景噪音而已,我以为他们大可不必如此,他们一直在自欺欺人,也自讨苦吃,如果作品中由这样的噪音作为主调,而人类普遍特质作为背景,那大概是不好看的。我想男人那边看待女性也是一样的,所以男作者究竟能够写出有生气的女性角色吗? ![]() ![]() 我承认,我从目录里挑选这篇来读,因为我以为它讲的是古罗马那种很费布料的沉重袍子。其实是个地名,赌马赛在那里举行。想起前不久在什么地方读到小男孩一伙离家出走,跑去外地赛马场观看的故事,我会找到确切篇目的,也会记下来,虽然仿佛也无甚特色。 这个故事很像欧亨利,舞台气氛很像欧亨利,情节进展也很像欧亨利,结局在(我以为它本该欧亨利的时候却)完全不像欧亨利这一点上反而更加欧亨利了。欧亨利,爱伦坡,乔治桑,欧文肖,我没收你们的大圆点。说起来,我读欧亨利(几乎是全集)的时候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了,也许那个时候我什么也不懂,读到的只是我自以为是欧亨利的欧亨利并且一直误解到今天。要不要什么时候再读一遍呢?不如说更像(我刚学到的)契诃夫吧。不然你以为结局会是怎样的呢?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?什么也解决不了啊!! ![]() |
相关类型: | |
相关信息: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