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3月4日 12:20 来自新浪微博

3月4日 12:46 来自微博 weibo.com

3月4日 13:00 来自微博 weibo.com
瓮山:回复@小山塘:美无罪,就像王小波说的,所有的罪愆都能在美的一袭白衣下掩埋。佛经说,空即是色,美也有层次。不戴有色眼镜的说,女性常常沦陷于美,实际是沦陷于感官。如果简一的感情便是纯真,我们便无需触摸美的命运与沧桑,只需情动即可。文字有祸心,白衣亦有可怖,玩不来,所以余心只向尘[哈哈] (3月11日 08:06)
小山塘:回复@瓮山:有些故事常被现实主义者反驳:某人的某举动不合理,所以其情节不真实,所以其情感也是虚幻的。但我不在乎,就像在荒谬、破碎的梦境中也能体会到更鲜明的热爱、失去、恐惧、茫然等等情绪。仿佛情感才是本质的,由什么样的载体被感知、被传递则是表面的。情感毫无疑问是“美”的一种。 (3月11日 05:02)
小山塘:回复@瓮山:思考了一番,如果是我,是为了了悟命吧。修心、修行戒、修通天塔,都是为了离神、离佛更近。但是最终成神、成佛或不得见神、不得见佛,也早是命中注定的。我非常崇拜唯美的东西,至于这种美是有意义的、无意义的、毁灭人的、被人毁灭的,也是各自命中注定的。大概“美”不需为此负责。 (3月11日 04:56)
瓮山:回复@小山塘:行脚僧修心,最后破戒也是因为修心。古代人修建通天塔,最后毁灭也是因为此塔。就像冯志的散文诗,耽于美亦会毁于美。金刚经中说,非法非非法。冯至讲了个虐心的故事,但其中的禅机他没有讲透,僧的意义,是修行戒,还是了悟命呢?[阴险] (3月6日 10:35)
瓮山:回复@小山塘:故事写得纯粹,是少年人的爱情。 (3月6日 10:03)
小山塘:回复@瓮山:当时冯至写了四首长篇叙事诗,很新颖。最有名的是另外一个故事,讲有个行僧年轻时历遍红尘进行修炼,终于抵得住种种诱惑,心如止水。于是一边行走一边收埋沿路战乱的尸骸,不料为一具女裸尸而破色戒,从此夜夜噩梦,只能藏身于庙中,至老不得解脱。 (3月6日 04:02)
小山塘:回复@瓮山:摘的这三个故事其实都是叙事诗,也不算很长,据说是取材于民间传说。我觉得挺迷人的,也很动人。 (3月6日 03:57)
瓮山:虐心神文啊,作家有受虐癖啊! (3月4日 17:32)